只有“官有所畏”才能“官有所为”
9月5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
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9月5日新华网)
李源潮同志关于干部“三畏”的观点,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对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大凡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的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官员也是一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禀赋、能力、机遇等诸多因素。然而,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却常常被一些人忽视,那就是常怀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即敬重、畏惧之意。它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古有箴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心怀敬畏,为人行事如同野马有缰,不会肆意飞奔。反之,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必将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言慎行,谦虚谨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从而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读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如果一个帝王对臣民有所惧怕,那个朝代就相对比较兴旺。相反,如果这个帝王百无忌惮,有恃无恐,这个朝代必定会出现动乱,甚至于离灭亡不远。史载唐太宗害怕谏官魏征,常常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他心里明白:“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 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魏征,慌乱之中,忙将鹞鹰藏于袖中。面对谏官,太宗怕担“玩物丧志”的恶名,任凭爱鸟惨死袖中。唐太宗因“怕”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留下辉煌的“贞观之治”彪炳史册。相传宋太祖喜好打鸟,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苦言相劝,话锋犀利。太祖龙颜大怒,用弹弓射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大义凛然,称将此事载入了正史。太祖慌恐不安,忙向史官谢罪。
在历史上不但有作为的帝王是这样,许多官员也是心存敬畏,慎始、慎中、慎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为官30余年,甘于淡泊,廉洁奉公,堪称“清官”。有一次他在离任时,同僚派船送行,大家依依惜别。直到夜深人静时,一叶载有许多礼品的小舟不期而至,原来是僚属们临别馈赠。叶存仁见状,即令随从备好文房四宝,书诗一首:“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将馈赠品原封不动又退了回去。几百年来,人们早已将叶存仁淡忘了,而他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却成了官场上的一句名言。
说到常怀敬畏之心,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此中楷模。毛泽东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革命家,然而他又是多情善感的质朴常人,他有三怕:一怕泪、二怕血、三怕喊饶命,尤其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毛泽东也忍不住要掉泪。新中国成立之初,任弼时同志也曾说过“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1957年,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显而易见,毛泽东、任弼时、邓小平所说的“怕”,都包含“敬畏”的意思,即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作为人民公仆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此应谨记在心,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才能促进个人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所作为。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