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起因
三十年前的改革是因何引起的?或者说当时为何要改革?对此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改革的动因和背景条件,可以对那些反对和质疑改革的人从历史角度予以较好的回应。
国内外相当一部分学者从计划体制存在许多缺陷来分析中国改革的原因,如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相比,存在产权不清晰、价格不合理、激励不兼 容、信息不对称和传导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和缺陷,因而需要推进改革。这从学理上看是对的,但从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在改革之初,改革推进者并未认识到这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只是从现实中面临的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来推进改革。因此,我们还是从实际角度来分析改革的起因。
改革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笔者认为,之所以要对计划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是由如下一系列内外部现实原因共同造成的。
首先来看当时改革的外部原因。虽然外因是改革的条件、内因是改革的关键,但外因往往在关键时候催发改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竞争或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进入到渐见分晓的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体制或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技全面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体制或社会主义阵营则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结构扭曲、社会矛盾激发、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1979年,小平同志在出访美国时发现,国外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大领先于国内,开始警醒。
而且,当时不管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都开始对“二战”后各自形成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反思和调整。苏联东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局部改革,到七十年代后期各种形式的改革渐成潮流。英美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这时也开始对四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凯恩斯政策框架和“计划化”思路进行反思和调整,特别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更是开始进行大的调整。整个国际社会的改革气氛对“文革”后的中国改革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
再来看看当时改革的内部原因。不管怎么说,内因是改革的根本原因。内因又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是首要的。如果计划体制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难以产生改革的动因。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过十年“文革内乱”,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人均GDP仅一百多美元,近3亿国民处于贫困之中,相当一部分国民在温饱线上下挣扎,中国属于当时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而且,当时的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农业落后、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内部自我循环、消费品短缺、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经济外向度极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重大隐患。
在政治和思想上,当时中央高度集权,思想禁锢严重,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限制了人民的应有权利。改革前夕,“两个凡是”思想盛行,“文革”做法在延续,地方、企业和农民缺乏自主权,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地区农民进行的一些新探索受到严重压制。一些拥有改革思维的领导人不受重用,甚至被打击。“文革”中一些明显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这时,全社会酝酿着一种情绪,一种要求自由、要求变革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中央领导班子的变更开始爆发,进而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正是在上述国内外形势的激发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顺应民意,应对挑战,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锐意进取,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当前,有一股反改革的思潮在涌动,应对这股思潮要用历史的眼光和事实。不可否认,改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确实给部分群体带来了相对损失,但这绝不能成为否定改革的理由,而只能成为完善改革的理由。全面评价改革一定要从改革的源头开始思考,要认真分析改革的背景和起因,要客观全面比较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各种变化,要历史地看待改革的得失。如果当初不毅然改革,我们也许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许会再一次丧失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李佐军)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