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宰相简介
  人才展示
  诚信声明
  多方合作
  法律声明
  组织结构
  联系我们
一个感人的故事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解十道难题

http://www.51bdl.com 来源:宝德龙人才网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解十道难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破题呢?需解十道难题:在发展动力上,首先发展基础学科;在体制上,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战略上,在若干领域异峰突起;在财政上,加大科技投入;在产学研上,走出四大误区;在思路上,勇于破除旧的思维模式;在资源整合上,建立现代科研合作机制;在路径上,加速国际化之路;在人才上,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在文化上,营造科学、民主的精神。
    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时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要重视培养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更多优秀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38次提到科学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部分,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其重要位置更加突出。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按照部署,中国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目前距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有许多障碍。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中国创新政策评估》认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的多次体制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创新难题”。
    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如何破题呢?笔者认为,需解十道难题。
  在发展动力上:首先发展基础学科
    美国科学基金会曾请经济学家对美国最近25年的经济增长做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美国经济增长的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基础科学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是技术创新的先导和源泉。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就没有时代的进步。
    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可见一斑。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当今特别需要技术创新的时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日本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而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能把产品制造得极其精美,甚至有时到了极致,但始终不能超越模仿阶段。而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缘于此,日本的产业结构一直集中在家电等传统产业上,始终没有创新性质的产品。
    美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植根于基础科学。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一要务是发展基础学科。
  在体制上: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当前,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是具体项目的管理,管得过宽过细过死,影响了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努力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摒弃“山头主义”式的管理构架。
    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科研院所加快向市场化推进的步伐,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理顺管理体制上,依法进行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对一般转制的科研院所原则上要改制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参股、多种资本投资入股、多元股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改制,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在战略上:在若干领域异峰突起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里,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区位优势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竞争的焦点从产品阶段前移至研究开发阶段。而我国科技创新不足,表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德国的5.56%,是发达国家的1/20。中国的制药工业几乎依靠国外技术,产品的90%以上靠仿制;搞空调的不能生产压缩机,搞计算机的不能生产CPU。正是缺乏原创性成果,中国科技无法冲破国际科技壁垒。
    那么,如何突破科技壁垒呢?必须选准主攻方向。只要选好了方向,就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向做到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异”在哪里?“奇”在何方?所谓“异”,都是强调特色;所谓“奇”,就是优势明显。特色一定要是有优势的特色,才能像“山峰”一样有突出的高度,才能实现出奇制胜。我国目前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汽车摩托等领域具有一定比较优势,20多种产品占到了世界市场的70%左右,应继续突出优势,形成特色。同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掌握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规律,在微电子、信息产业、医药、生物工程等重要高科技领域,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财政上:加大科技投入
    我国科技投入近年虽有明显增长,但无论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同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同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相比,都仍显偏低。从国家投入看,中国每年由国家财政投入的科技经费不及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年度研究开发费用;从科技投入的来源看,与政府科技投入相比,其他投入主体的科技投入能力尚未充分发挥;从科技支出的结构看,突出问题是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研究投入比例过小。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一直低于6%,国际上通常在12%左右,美、日、德等国在15%以上,应该说,这与我国要加强原创性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分析国际经验可以发现:在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应当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应当保持在2.0%以上。而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科技投入应当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德国和日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持续投资。韩国在20年以前,新加坡在10年以前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已经和中国目前水平相当。但它们仍然持续保持对研究开发投资增加,现在已达到或超过一般发达国家水平。
    这些经验表明:必须坚持持续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才能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积累。应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8%。
    在产学研上:走出四大误区
    当前,在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存在着四大误区:一是我国是研究所办公司,而发达国家是跨国公司办研究开发机构,产学研紧密结合,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担负起研究开发主力军的重担。二是一些学者为了评职称、当博导,热衷于写论文、出书,然后将学术成果束之高阁,不问其应用价值。三是一些企业认为有了科研项目,就能生产出产品。事实上,科研院所追求的是先进性和创新性;而企业追求的是性能和价格比,并非最先进的技术对企业就最有用。四是在产学研结合上,靠关系资源,这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靠制度化来保障产学研的结合。
    在思路上:勇于破除旧的思维模式
    在科技创新思路上,要勇于突破束缚发展的旧的思维观念。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图保险、怕担风险的旧式思维,鼓励冒尖,宽容失败。
    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克服那种惟书惟上、崇洋崇旧、照搬照套的行为习惯,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破陈规。旧的观念被新的观念取代,才代表进步。
    在资源整合上:建立现代科研合作机制
    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比较严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既得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科研人员的观念,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时有滋长。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不同科学家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过去我们科技领域的一大不足之处就是内部力量集中不够,外部协调不够,系统集成也不够。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整合资源,加强国际科技工作,尽快提升我们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能力。联合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搞好科技成果的集成,组织多学科的综合性攻关,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团队协作,建立起“任务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现代科研合作机制。
    在路径上:加速国际化之路
    在国际上,技术转让有一个规律:一流技术只在本土使用;当这个技术变为二流技术或有更新技术替代它时,发达国家才会将这一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兴办独资企业;当这一技术变为三流技术时即当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竞争性技术时,发达国家开始办合资企业,让发展中国家接触到这一技术,但核心技术仍控制在发达国家;当这一技术变为四流技术时,它才会完整地将这一技术卖给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如果仅仅在国内吸引投资,满足于兴办各种三资企业,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获得三四流技术,长此以往,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要获得真正的一二流技术,最好的办法是到其技术发源地直接投资办厂,这是国际经验。如日本,原本其半导体技术不如美国,日本就直接去硅谷大量投资办厂,吸引当地人才就业,从而获取半导体技术,甚至不惜让高级工程师办餐馆,来吸引硅谷人就餐,为的是获取各类技术情报。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一下赶超了美国。中国欲获得国际一流技术,必须加速国际化这条路。
    在人才上: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
    据有关资料分析,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我们应使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把发现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奖掖青年人才和稳定青年人才,让青年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
    同时,应避免青年科技人才出现“学而优则仕”的倾向。当下,一些科研人员仍把获取官职、拥有级别视为理想。如果官本位思想占上风,超过了对科学的追求,科研成了官职的“敲门砖”,那么,科研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言:“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在文化上:营造科学、民主精神
    科学的真谛在于真理的追求。需有四种精神支撑: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那种做事、评价和决策最终取决于权威的习惯做法,应当让位于科学、民主的方式。惟此,我国的科研事业才大有希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实现。(贾品荣)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企业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信声明 | 多方合作 | 猎头测评 | 兼职专家 | 法律声明 | 组织结构
 
工商注册号:3702032810294 机构代码:77684301-3
布衣宰相网 @ 2005-2011 宝德龙(青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09084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