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直面六大挑战
要抓紧进行改革,千万不能既花了钱又坏了机制,否则将来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不是就事论事地看宏观调控,我想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过热;1993年又出现了一次经济过热,那次宏观调控我也参与了。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老一辈的领导人陈云同志说:中国经济不平衡有一个关键点,什么样的情况下经济不平衡,只要抓住“两白一黑”问题就解决了。“两白”,一个是粮食、一个是棉花,“一黑”就是煤炭。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确实存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危险,这个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个防止”。中央为什么提出“两个防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六大新的挑战,是过去没有的。这就是我要讲的重点。
尤须顾及内外平衡
第一个挑战,就是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宏观调控必须考虑内外平衡。坦率说,(上世纪)90年代进出口总额在我们GDP中比重是很低的,而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达到3700亿。这个顺差的总额超过德国和日本的顺差总额的综合,占中国GDP11%还多。我们来看看1993年经济过热,稍微一热,内需扩张,立刻贸易就不平衡,当年贸易顺差是12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是211亿美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如果国家不进行宏观调控,1995年外汇存底就会是负数,那将是什么情况?
大家知道,在国际上就是这样,越有钱就越有人跟你做生意。这次一方面说过热,一方面顺差又不断扩大。因此我们更多地依靠国外的市场,汇率就成为当前的焦点。前段时间西方又挑起食品安全问题、玩具安全问题,找你麻烦,所以宏观调控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必须考虑内外平衡,因为现在出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们外汇储备年底达到1500亿,造成这个原因就是内外经济的不平衡,主要是美国造成的,主要的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自于中国和东亚一些储蓄率非常高的国家。由于我们强劲的出口,外国人纷纷来中国找麻烦,从1995年到2006年被外国起诉536起,占全世界反倾销总量的17.6%,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现在主要是内外经济的不平衡,这次宏观调控还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内市场跟外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仅仅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中国打个喷嚏全世界也要跟着打。2007年4月1号,沪深股市跌了9%,导致全球接连一两周股市大跌,这说明中国的市场对全球的市场也都有影响。这就是我们这次进行宏观调控当中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一点,过去不会考虑外汇怎样。
环资压力空前加大
第二个应该就是环境资源的影响。大家知道过去对环境资源是不考虑的,看到煤炭不够了,赶快挖煤,至于产生多少温室气体、产生多少酸雨没有人考虑。根据1949年一些老同志写的文章说:毛主席当时站在天安门上说,他什么时候能看到有很多烟筒就好了。现在看浓烟滚滚是大气污染、机器隆隆是噪声污染,过去没有这个认识。三年以前我们都不可想象,一个大国总理访问跟国家主席会不谈贸易问题,不谈地区安全问题,甚至不谈人权问题,而是谈气候变化问题。
关于环境资源,现在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比如去年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如果再继续恶化下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可能有人没想到这个后果。当时无锡是从全国调的矿泉水解决饮用水问题,不能想象是打开矿泉水的瓶子去洗澡、洗衣服;而且当时“蓝藻”事件的时候,无锡人告诉我,自来水放到三米以外都很臭。因此我认为,当时如果再持续下去,我非常担心在太湖6月会出现数百万难民,家里肯定住不下去。谢天谢地,我们太湖非常靠长江,从长江调进去很多水,一冲就从上海入海了,上海人也很有意见,但是对不起,冲过去了。北京也派了很多人员去解决(水问题),解决了以后无锡人说水没有味道了,但也不知道里面放了什么东西,喝下去的比闻起来的更可怕,这是一种担心。老百姓心理上对环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还有气候变暖的问题,过去哪想到这些问题?两年前,原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做了一个报告,专门研究温室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我想组织一个座谈请他来,结果我们很多研究人员毫无兴趣:我们搞经济研究的,不是搞气象研究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请了十几个人来听,听者寥寥。结果过了一两周,发现全球对这个报告反响极大,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变成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不是自然科学问题,但是过去不知道。所以这次宏观调控和过去不同的是对资源环境的考虑要比过去多很多,已经成为国际多边和双边的外交问题。
楼股泡沫令人担忧
第三个问题,就是前几次宏观调控过程中,我们只要关注实体经济就可以了,当时的货币经济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次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股市总市值已经超过GDP很多,我们的楼市已经涉及到千家万户。1993年以前是大规模分房,1998年之后才是购房。所以这次宏观调控就必须关注货币基金的情况,关注虚拟经济的部分,我们还要关注房地产、金融等等。
股票市场的情况我不重复,大家都很了解,这几年股票涨得很疯狂,最高点比最低点涨了6倍多,现在从2007年收市来看,涨了4.6倍;房价也涨得很厉害,我都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中国虽然没有那么多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放贷证券化问题,如果楼市下来的话,对我们金融的冲击、实体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我们已经注意到,股市增长出现的财富效应,我们身边很多有钱人,包括很多年轻人把胃口吊高了。我先花三四十万的钱把房子买了,现在炒股票赚了钱,于是想我干脆一步到位,买个200平米的房子;甚至还有人买第二套房子,自己买完房子说也得给我的爸爸妈妈买一套房子,这之后还得给岳父岳母买一套房子。和房子有关的股票就涨价了,开发商到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就下降,大家都愿意买他的股票,就有很便宜的成本拿到自有资金。拿到钱之后,竞买土地的时候就豪气万丈,有的是钱,股市上太容易拿到钱了,用很高的价钱买地,高到什么程度呢?在上海有些地段楼面的土地成本已经达到五六万。也就是说,盖完之后不卖到10万以上就不可能,如果是10层,一平米地就是60万。
问题就来了,这块地价可以卖这么贵,周边的地价又起来了。问题在于最后的房子卖给谁?国际上有标准,住房的价格不能超过这家人年收入的8倍到10倍。这个房子租出去,我最近专门跟一个美国人讨论这个问题,美国人一个房子买了以后,正常价格租出去,大概7年到8年的房租把这个房子(的成本)收回来。现在有两个指标衡量,按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和房子比是多少倍,我们再由它的价格和租金来比是多少倍,多少年可以回收这个房子,这两个指标一直在变,反正是严重的泡沫。土地的价钱已经比房子贵了,将来这个房子卖给谁?
我意思是说房子不管怎么涨,最重要得有人买,这个谁来买?股票怎么涨,都要和公司产生的业绩有关系,我们讲股市的市盈率。有人说,你说归说,明天还要涨,对,没有人预计到它什么时候能跌。有人问房地产的拐点,这是很不科学的问题。假如我说半年以后一定要跌,你们20%的相信我,你们回去以后肯定卖房子了,它的拐点很快就到来了,你叫我怎么回答你?你可以根据我的信息调整你的行为,但我无法根据你的行为调整我的判断。如果我说对了,反而导致我说的不对了,所以我在这里不多说了。这是博弈论的问题。
地区与城乡差距扩大
第四个问题就是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人群收入差别,导致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现在为什么难度加大呢?宏观调控必须统筹兼顾,现在至少在三个问题上使得决策部门感到两难。比如农产品价格在上涨,按照我们搞农业的同志来看,好啊,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就会提高啊,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要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差距扩大,涨了之后农村多得点钱,是很好的事。但是作为宏观决策者来讲,这样涨下去,城市人有意见怎么办?所以不能涨。
那么,当什么都涨的时候,怎么不让农产品涨呢?前年猪肉跌的时候为什么不管呢?这又是问题。一旦管了以后,可能会拉长农产品的供应周期,不利于增加供给、平抑物价。
还有一个问题:涨就涨吧,说老实话,城里人在吃上面的消费比重已经比较低了,特别是从富人所处的收入水平看,都是不痛不痒,你一个月吃十斤肉才多花100来块钱,你在乎么?都没感觉。富人没感觉,但穷人就受不了了。城市的低保才两三百元钱,有人吃不上肉,很简单:穷人给你补,富人就不补了。这样是可以理解的,穷人不赚钱,大家知道给低保涨了100块,给退休工人涨了100块。
也有一些政策上的缺陷。我们政府非常关注在校的大学生,很多农村的人培养大学生本来就不容易,所以政府给了很多钱补贴学校的食堂。这个做法就出了漏洞。很多大学校长抱怨:很多城市大学食堂已经成为城市价格的低谷、最便宜的地方。周边老大爷、老大娘先到大学打一个太极拳,再买个早点;中午溜个圈,又买个午饭;晚上过来转转,又吃个晚饭。学生下了课排队排那么长,前面都是老大爷、老大娘。校长说我不是校长了,都是镇长了。这个事情本来很简单:有钱的同学买双鞋都1000多块钱,家里可以养得起;穷学生多补贴一点,补到饭卡里就可以了。结果我们政府管理经济的思路总是补供方,实际上应该补需方。医疗改革也是,补医院,补了医院看病就好了吗?看病还是那么难。原来医生是坐硬板凳,现在是变成软的了,我认为这是政策漏洞。我认为思路要改变。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第五个问题,就是劳动力的问题。简单地说,过去我们有一个概念,可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多少年不变的概念: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人不缺。大家都是这么说,中国就是人多。
根据我们大量的数据和两三年来的观察,中国现在开始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时代。不仅是城里制造业的工人比较缺,而且对于农村来说(也缺劳动力),我最近总是到农村调研,很难见到18岁到45岁的年轻人了,很难见到了。因为谁留下都没面子了,都到城里去了,所以农村开始劳动力短缺了。刚才讲猪肉紧张,为什么紧张?除了成本的原因,除了周期性的原因,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年给国务院的报告专门讲:我们不要仅仅看到短期因素,要看到长期因素;不仅看到周期性因素,还要看到趋势性因素。
也就是说,农产品既有周期性波动也有趋势性攀升的特征。在一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总是往上走的,别指望回落下去了。以前我们饭票一毛三,那时候粮食一毛四,农产品的攀升是国际规律,现在全球性地在涨。猪肉也是一样,短期内会回落,将来的价格一定是直线上涨。为什么?你们想一想,现在富裕地区的农民谁家还有猪圈?你到苏南看看都有小别墅了,菜地都没有了,还养猪啊?都用抽水马桶了,还养得成猪啊。可是我们知道养猪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几千年传统,中国老百姓有句话:“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再穷要让孩子读上书,再富家里要养两头猪,因为家里总剩菜剩饭,养猪就是不赚钱还有点收入;还要回头看看田。什么叫家啊?“无猪不成家”(注:猪古语为“豕”),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现在正在打破,而且打破的速度非常快,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农民家里没有年轻劳动力了,老人又养不动。所以,猪将来要靠规模化养殖,你的卫生、防疫、饲料等等条件就要上去了,成本就加大,必然导致猪肉价格上升。
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开始发生转折性的变化,还有一个问题:“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结构性短缺转变。
再有中国出现老龄化的情况。本世纪初,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有标准,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的7%以上就是老龄化,更严重的是14%。美国人做了测算:法国老年人比重从7%到14%需要115年,瑞典需要85年,美国需要68年,英国需要45年,我们只需要27年。在2027年左右,中国的65岁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那时候全世界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家庭照顾问题就会非常严重。
前几年政府不断强调给每个人增加工资等等,特别是农民工要加工资,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对。我们确实这几年在收入分配当中劳动力的收入比例比较低,政府采取强调最低工资等等办法,但收效不明显,为什么?这是市场决定的,当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时候,老板有的是办法把政策变掉,里面的猫腻大家都知道:无非是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减少就业岗位等等,有办法使得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降低。
资本相对过剩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过去我们中国人经常为没有钱发愁,现在要为钱多了发愁了,是不是真多?当然不是。我们人均GDP才2000多美元,还是穷国,但金融改革比较滞后,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所以表现出来我们的钱太多了,没办法有效利用。像你们家里钱多了,可以买个法拉利、买个保时捷很快花掉,但国家的钱这么花就危险。
所以下一步,原来最缺的钱现在多出来怎么办?这是我们宏观调控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2006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量达7000亿元,去年中国财政增收达到12000亿。7000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995年和199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12000亿则相当于本世纪初全年的财政收入。储蓄率达到50%是全世界最高的,老百姓的居民存款现在更高了,2006年是16万亿。大家别忘了,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才1.67亿美元,在并轨的那一年我们的外汇储备是211.89亿美元。去年银行存差超过10万亿,相当于1998年全年的货币供应量总额。
钱多了,外汇资金多了,怎么有效利用,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非常害怕:钱多了要往外用,能不能用好?所以国家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将来我们能不能有效保护海外资产,是我们外交方面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就是怎样利用好财政资金。方方面面都想切这个蛋糕,最难的就是怎么把这个钱花好。很多改革都要支付成本,我个人认为这个钱要为改革支付成本,就怕大家分糖果一样分得很开心,但过几年吃不到了怎么办啊?支出是有刚性的,给每个农民养猪有了补贴,以后能收回来么?不能。这时候要考虑了,你有好日子就有穷日子,现在所有的事情都要考虑未来。因此我觉得现在如果过快地提高福利和补贴,我们将来的财政就会出现腐败问题。所以要特别小心,要抓紧进行改革,千万不能既花了钱又坏了机制,否则将来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李剑阁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