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兴衰的用人之道
孔子曾说过:“政在得人”,吕不韦也曾说过:“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世上凡成就大事业者,皆能不拘一格用人才。
萧何于万马军中发现了韩信,月下追回推荐给刘邦,使刘邦开创了400余年的大汉基业。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荐贤才,封德彝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遭到了唐太宗的斥责,“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正是唐太宗不拘一格地广揽和使用天下英才,才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而唐朝中后期,当“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猢狲弄,一笑君王便着绯”成为见怪不怪的官场潜规则时,不衰才怪!
春秋时期的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所举荐的仇人和自己的儿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因他深深懂得自己是在为国求才,而不是为了报私仇、避嫌疑。西汉时,与萧何有矛盾而被贬到外地做官的曹参在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马上命令仆人收拾行装准备赴京拜相,手下人不解地问:“萧丞相与你有矛盾,怎么会举荐你呢?”曹参说:“此非尔等所知也。”不久,他果然接到了回京拜相的圣旨,因为他深深了解萧何,这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萧丞相,是不会因小恩怨而误国家大事的。当然曹参也不负重托,在相位上恪尽职守,不改萧何制定的律令,“萧规曹随”,为大汉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唐朝的刘仁轨则做得有点过头了,为了求得宽容大度的好名声,在得志后竟然多次破格提拔不称职的曾是他仇人的袁异式,当时就有人评论说:“斯所谓矫枉过正矣。”可见,选人用人,一定要有博大公正的胸怀,不能因仇、因亲埋没人才,也不能因求名而提拔不称其职的仇人。
大凡人才,必然会存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心理,领导者只有真正礼贤下士才能求得为事业发展尽智尽职的人才。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传统,“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点。“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周公求贤若渴,最终巩固了周朝江山;三顾茅庐,刘备求来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否则,“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选出了人才,更应该放手使用,为其施展才华提供足够大的舞台。姜尚是渭水边上的一个钓叟,韩信是一个甘受胯下之辱的“懦夫”,诸葛亮是隆中的一介山民,如果论资排辈,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逐级提拔,等到他们做到相帅的时候,恐怕周文王、刘邦、刘备的王霸之业也早就泡汤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如果一味地求全责备,不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而且会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事无巨细,用“八观”之法考察人才,常因一着之失痛责手下,“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使得蜀国缺乏人才成长的环境,干部后备力量匮乏,以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严重后果,最终断送了蜀国的事业。而历史上能够不以一时一事之错而求全责备的贤明领导者则深深认识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但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他们都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
凡是治世盛世,必聚集了一大批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渭水长空月,四海无遗才”终成贞观盛世;“满朝朱紫衣,尽是读书人”成就大宋文德;“朝廷无才相,边关无才将,山林无才盗,陋巷无才偷”,终致大清皇朝寿终正寝。“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代明君贤相“劳于求人,佚于治事”的兴业名言,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怀胆识,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马永涛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