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是简单的福利主义 (上) 魏杰
2008-08-28
关注和完善民生,既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共十七大报告将关注民生作为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关注和完善民生?人们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有人将民生当作福利制度来看待,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而需要对民生的真正含义作出科学的分析。
一、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在讨论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有人往往把民生问题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以效率和竞争为中心,因而会损害民生,例如市场经济会形成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从而会导致一些人生活受损。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确实注重效率和竞争,因而优胜劣汰的规则必然起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同时也关注社会保障,例如利用包括保险和再保险等在内的现代保险制度,利用包括失业保障和收入保障等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进行有效的保障,从而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危机。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就越完善。从这点上讲,社会保障制度同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例如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非常完善,比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得多。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例如引发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但它同时又能自己解决“麻烦”,例如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和消除破产与失业的负面影响。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切不可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关注民生对立起来。市场经济不仅仅强调效率和竞争,市场经济同时也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效率和注重人文关怀是相统一的。试想,一个只注重效率和竞争,而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能有效实现和谐吗?社会不能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不解决民生问题,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公正原则,这种公平公正原则的核心是机会均等,机会均等就是公平公正,但即使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们也会因为禀赋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收入及生活上的差异,甚至有些人会出现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以至于难以维系生存,这就需要社会的救助和关爱,需要强调关注民生,这也是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因此,关注民生是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发展市场经济与关注民生是统一的,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不能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损害民生。现在有人讲,计划经济是民生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非民生经济,这是不对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民生经济。
实际上,市场经济也为关注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关注民生虽然首先需要制度的安排,但关注民生更需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的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财富的支持,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关注民生,例如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民生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而市场经济恰恰能提供满足民生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能使物质财富快速地增长,从而为关注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关注民生,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见,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关注民生,关注民生也有赖于市场经济,因而关注民生并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现在强调关注民生,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一切有损于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力争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关注民生提供制度和物质条件上的保障。从这一点上讲,深化体制改革就是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关注民生,而且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
二、关注民生首先要扩大公共产品范围和实现公共产品享受均等化
居民消费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和居民公共消费,居民公共消费就是指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主要是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关注民生虽然要对那些不能靠自身的努力而满足自己个人消费的弱势群体提供个人消费保障,而且对此不能有任何程度的忽视,但关注民生更多的是要考虑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消费的保障。也就是说,关注民生首先要重点关注为人们提供更大范围的公共产品服务。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这些公共产品的投资,让人们在这些公共产品的享受上不是依靠自己财力支付,而是要作为公共产品而最大限度地免费享受。例如,政府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资,扩大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范围,就会使人们都能看得起病,解决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同样,政府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资,就会提高教育的公益性范围,从而使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学。由此可见,关注民生首先要扩大人们的公共产品消费的范围。
可以说,人们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免费程度,是评价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人们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免费程度越高,就表明民生状况越好。同时,因为居民消费分为个人消费与公共产品消费两个部分,所以在社会消费支出上,居民个人消费和居民公共消费的支出比例,也是评价民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居民公共消费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那就表明民生状态很好。因此,扩大居民公共消费的范围和提高其公益性程度,是关注和完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不过,公共产品都是由政府投资的,所以扩大公共产品的范围和提高其公益性程度,有赖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因而关注和完善民生需要财政体制的转型,也就是从过去那种以生产性经营投资为中心的生产性财政,转向以公共产品投资为重点的公共性财政。可见,关注民生需要有新体制。
关注民生,不仅仅要扩大公共产品的范围和提高其免费程度,而且要实现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所谓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就是人们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如果公共产品享受上实行的不是均等化原则,例如在医疗卫生上,国家投入不足,看病费用很贵,而且又在医疗资源的享受上实行行政性的等级制,那么有人就看不起病,从而会影响民生。因此,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原则,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原则。
如何实现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均等化原则?首先要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例如户籍制度使得民工的孩子不能在城里享受义务教育,农村人因为农民身份而不能享有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等等。当然,公共产品享受的均等化原则的实现,也有赖于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免费程度的提高,如果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免费程度不提高,就会使穷人无法同富人一样地享受公共产品,从而就会有损于民生。但是公共产品的免费程度的提高,又有赖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如果社会财富没有那么多,我们就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免费程度,从这点上讲,民生实际上有赖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供良好的民生条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将“蛋糕”做大了,人们才能都很好地享受“蛋糕”,所以对民生问题来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才能有效地促进民生。但是,财富的增长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人们较长时期的努力,所以在民生问题上,不能过于着急,更不能不顾国情的实际情况,而搞那些脱离国力的所谓民生,尤其是不能把关注民生变成搞福利主义,这对民生不仅没有好处,而且更有坏处。民生必须根植于经济发展之中。因此,为了推动民生,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
三、关注民生的重点是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关注民生问题,确实首先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是关注民生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于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生活补贴,而是在于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尤其是要为弱势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弱势群体能依靠自身努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对弱势群体要注重形成“造血功能”,而不是使他们“靠输血生存”。
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首先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弱势群体就业的体制障碍,例如农民工因为户口及住房困难等原因,难以在城市就业,这就需要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可供他们正常生活的社会生存条件。同时,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政府应该提供各种免费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和职业修养,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就业选择。当然,就业机会的增加,最终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应该仍然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加快改革,千万不要中止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弱势群体的形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我国目前主要是体制和教育的原因。例如,目前因为体制原因而使人不能自由流动,无法使人从那些并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流向宜于生存的地方,在不适合于人生存的地方,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摆脱其命运,因而必须创造能使人顺畅流动的体制。又例如,目前的体制使得财富不能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像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及住房不能随着农民工的进城而随之变成为资本也进城,因而农民工在农村虽然有着很大的住房,但在城里只能住进简陋的工棚。再例如,目前的教育体制非常不完善,义务教育本应国家投资,但因为国家投资少而使有些穷人不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不仅收费高,而且专业设置陈旧,知识老化倾向严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因而即使有些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深化改革,没有改革,是不能有效地推动民生的。
弱势群体摆脱自身命运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良好的就业,但是我们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实现创业目标,创业才是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自身命运的最根本的方法。可能有人会认为弱势群体没有创业的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弱势群体中有人有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如果从外部加以支持,就会形成创业的力量。例如有人有一手很好的餐饮手艺,如果能给他一定的资本的支持,他就会创办起很有效益的餐馆。因此,我们在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
青岛宝德龙网站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青岛宝德龙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图等稿件有些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